请教大家马铃薯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请教大家马铃薯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学编制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在对我国马铃薯生产、加工、营销等资源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农业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规划编制组,多次组织农业部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聘请了全国马铃薯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等6名专家,作为我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高级顾问。编制完成了《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规划在认真分析我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条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潜力、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按照产业链建设,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根据产业“规划”编制可研报告,建立项目库,实现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生产;提出了“按产业编制规划,按规划编制项目,按项目整合资金”的思路,集中力量把马铃薯产业打造为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认真学习借鉴,制定产业政策。自去年9月下旬以来,行署先后组织地、县有关部门领导赴甘肃定西、云南宣威、会泽、浙江、江苏、4川、重庆、广东和我省遵义考察农业产业化。通过对先进地区的考察,拓宽了视野,学到了经验,增强了信心,进1步明晰了今后我区马铃薯产业化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深入调研、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地委、行署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毕节地区农业发展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毕节地区农业产业化考核奖惩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2008年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把马铃薯产业发展作为建设“6个100万亩”和“5个100亿”生态产业工程的重要内容,形成了1系列指导抓好今后1段时期我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注重招商引资,促进加工增值。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行署要求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把马铃薯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对各县(市)目标考核的重点内容,增强了各县(市)对马铃薯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根据行署的要求,对引进的重点企业实行主要领导联系负责制,协调解决手续办理、融资以及原料生产、供给等方面的问题,积极为企业创造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认真编制马铃薯招商引资项目,加大我区马铃薯优势资源的宣传推介,邀请省内外优强企业到我区考察,坚持“走出去”和大胆“引进来”,组织区内加工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举办的各种展销会、博览会及举办威宁马铃薯文化节,有力地推进招商引资和我区马铃薯产业合作开发。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产业抓产业”的思路,用新型工业化发展理念,探索产业发展新机制,制定产业发展新举措,推动产业发展新跨越。在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同时按照滚动发展方式放大扶贫及财政支农资金,依托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采取借种还种、借种还钱等方式扩大种薯覆盖面,加快种薯扩繁速度,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在推进马铃薯产地批发市场、储存仓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探索“贴息建、协会管、农民用”的运行机制,并争取家乐福直采直销试点在我区正式启动,销售鲜薯100多吨;在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科技示范户、建立高产示范田制度和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机制;在投融资方面,积极筹建农业产业化信用投资担保公司,探索解决龙头企业、中小加工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本着“渠道不乱、管理不变、区域集中、分项实施、各记其功”的原则,集中投入办大事,整合资金促发展,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2007年、2008年争取协调各类资金共计5600多万元投入马铃薯产业,其中:地区财政安排8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地区农科所马铃薯脱毒中心的基础上建成了地区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整合各级灾后重建资金400余万元集中发展早熟马铃薯和解决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问题;抓住农业部把毕节试验区作为部长工作联系点和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部重点扶持的契机,争取农业部投资710万元支持种薯扩繁基地建设,争取省农业厅投入资金达900多万元,促进我区马铃薯原种、1级良种、2级良种扩繁和商品薯生产;整合马铃薯扶贫项目资金2800万元,大力支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发展马铃薯,为我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积极开展合作,注重队伍建设。为了建设1支懂经营、会管理的马铃薯产业化经营队伍,今年,农业部部长联系点专家组先后组织了全国马铃薯知名专家来毕节调研、指导产业发展。行署又先后与华南农业大学、贵州省科技厅、农科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重点在马铃薯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开展合作,并聘请了全国马铃薯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等6名专家,作为我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高级顾问,积极为我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培训技术干部,积极帮助我区宣传和推介优势特色资源和产品。同时,引进马铃薯加工和流通优强企业,帮助我区开拓销售市场,为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还积极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来我区讲学、培训,分别于今年6月邀请中国农科院马铃薯专家金黎平到威宁讲学,7月底邀请省农业厅有关专家培训马铃薯等市场营销人员60余人,12月初又邀请省农业厅种植业处黄俊明处长对全区马铃薯项目单位负责人及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参加培训人员100 余人。加强种薯监管,强化执法监督。针对我国种薯市场混乱的实际,今年行署下发了《关于进1步加强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毕署办通[2008]12号)、地区农业局下发了《关于加强马铃薯种薯检疫工作的通知》(毕地农通[2008]41号),全区种子管理部门、植物检疫部门和农业执法部门积极开展种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认真做好全区各级种薯帐、卡、表、册登记工作,对种薯质量和种源进行了监督,强化种薯质量管理,规范种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马铃薯种薯制假售假等不法行为。严格目标管理,确保措施到位。为了确保马铃薯产业化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经过对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进行认真分析,将马铃薯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等工作列入对各县(市)马铃薯产业化工作考核评比的主要内容,并对各项评分标准、完成时限、考核办法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建立了马铃薯产业化工作联系责任制和月调度、半年督查、年终总评的督查考核制度,并及时收集发布各地马铃薯生产信息20期。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增强了各级各部门抓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问题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1是种薯扩繁体系仍很薄弱,品种单1,菜用型品种多,加工型品种少,鲜薯市场竞争力不强,商品率低,鲜薯外销季节强;2是投入严重不足,融资渠道不畅,工业反哺农业、财政支持的能力弱;3是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经营意识落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加工企业生产达不到环保要求;4是服务体系薄弱,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主产区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较差,以致招商引资难度较大;5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步工作打算为切实加快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尽快把马铃薯这1传统产业培育成我国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培育成试验区新1轮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突出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马铃薯产业向要素集约化、取向市场化、手段科技化方向发展,扎实推进试验区城乡经济社会1体化进程。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着力抓好区域化生产布局。根据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围绕省内外鲜薯市场和加工企业需求,加大淀粉型、早熟菜用型、加工型等专用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优化脱毒马铃薯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形成“中西部春种秋收种用和加工、菜用商品薯,中部冬种夏收菜用、饲用、加工型商品薯,东部冬种春收早熟菜用商品薯优势区”3大马铃薯优势区,集中力量打造以威宁、纳雍、赫章、毕节、大方为主的优势产业带,推进马铃薯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着力抓好种薯基地建设。继续支持地区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加快温、网室等基础设施改扩建工作,使全国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能力尽快达到1000万粒以上。同时加强原种、
1、2级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力争2009年建成原种繁育基地2000亩,
1、2级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 10万亩,进1步提高我区脱毒马铃薯种植比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合理流转土地发展马铃薯种薯生产,率先在种薯生产上实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规模经营,建立”政府推动、企业运作、中介参与、整合资源、品质优良”的脱毒种薯扩繁供应体系。改变过去财政投入和扶贫资金无偿使用的做法,按照“企业为主、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辅、政府贴息、部门监管、农民自愿”的原则进行种薯生产经营。在种薯基地建设中严格种薯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促使其依法生产、依法经营;切实加强脱毒种薯生产、销售、采购、调运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重点抓好备案登记、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等关键环节,确保合格脱毒种薯应用于生产。着力抓好标准化生产。进1步完善微型种薯及商品薯生产技术标准,按照“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开展马铃薯科技入户,培育科技示范户和标准化示范带,打造1批标准化专用商品薯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脱毒良种、合理密植、起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沟施垄种、病虫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依托项目实施建立专用商品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合同订单、配套服务、标准化生产,走产加销1条龙发展道路。通过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带动,提高全区马铃薯科技化水平,增强马铃薯的市场竞争力。着力抓好资金整合。切实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国家、省扶持马铃薯产业的资金投向,围绕我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策划、筛选、上报1批项目,争取纳入上级计划盘子,力争更多的资金投入;整合农业、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等部门的有关马铃薯项目资金,统1规划,捆绑使用,力争把相关的条块资金集中连续地投入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上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简化信贷手续,提高信贷服务质量,解决龙头企业生产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着力抓好品牌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毕地党发[2008]6号)等文件精神。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技术服务单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队伍营销协会和企业,加大对马铃薯产品产地环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申报评审力度,加强外销鲜薯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运等工作。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产品品牌开发,做好“威宁洋芋”品牌的策划、宣传、推介和申报注册工作,创建“贵州名牌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力争实现“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争创 “地理标识产品”,发挥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组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推介会等产业宣传活动,提高马铃薯品牌知名度。积极筹备办好2009年“中国南方•威宁马铃薯文化节”,切实把文化节办成宣传推介我区马铃薯产品和提升我区马铃薯产业形象的盛会。着力抓好市场营销。按照取向市场化的发展要求,进1步完善威宁县雪山镇马铃薯交易市场配套设施,加快毕节市野角、撒拉溪,大方县瓢井、纳雍县农贸街、威宁县羊街、赫章县稚街等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建设进度,力争在威宁草海火车站建立1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南方马铃薯交易市场,尽快建立马铃薯营销网络。按照“产前签定单,产中推技术,产后抓营销”的市场营销模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创新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马铃薯市场营销,组织以马铃薯营销组织、经销大户为主体的营销队伍,认真做好产地市场与销售市场之间的连接、交流、沟通与合作,引导和鼓励在马铃薯主销区建立马铃薯直销窗口,鼓励和支持营销组织在定等分级、精细包装、商标注册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我区马铃薯市场认可度、市场占有率、商品率和竞争力。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坚持招商引资拉动产业发展战略,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按照“着力改善基础条件,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提高配套服务质量,坚持办事廉洁高效”的要求,积极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采取推介招商、上门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区内外、省内外优强加工企业和社会力量来我区投资发展马铃薯,并切实帮助引进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水及信贷等问题,使其愿进来、稳得住、安得下、能发展。大力引进和发展1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生产线,积极发展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膨化休闲食品加工业,带动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同时,通过资金、技术和项目倾斜扶持现有淀粉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其加工能力,支持生产企业尽快通过环评。围绕加工企业着力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以龙头企业园区为核心,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拉动作用,加快马铃薯产区城乡经济社会1体化进程。着力抓好目标管理。继续把马铃薯产业发展纳入行署对各县(市)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种植面积、种薯质量、标准化生产、招商引资、资金投入、市场建设等目标进行分解量化,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科学的过程管理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责任过程量化考核、阶段考核和年终考评,严格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