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 地理位置 气候环境 经济怎么样,详细说下,云南地理环境对民族风俗的影响,分布于云南的各个民族都要有一点,谢谢。

云南的 地理位置 气候环境 经济怎么样,详细说下



1、云南的 地理位置 气候环境 经济怎么样,详细说下

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4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   云南省气候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   1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2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3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何以云南地高而天不寒?何以云南冬特暖?   造成云南冬暖,有地和天方面的原因。首先,云南东有乌蒙山等高大山脉堵住从北方南下然后西进的西伯利亚冷空气。但这并不够,云南上空冬季盛行从西南亚来的干暖偏西气流。这种气流愈高愈强(高空还有西风急流)。因此,山脉下堵,西风气流上阻,天地合力,终于把冷空气拒于云南高原之东。云南冬季中既经常沐浴于温暖的西风气流之中,自然就温暖如春了。而桂林等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常“浸泡”在频频南下的冷空气海洋之中,自然就比较寒冷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同纬度上我国东部地区都是亚热带气候,而云南河谷中却有热带气候的原因所在。冬季到云南,东部地区北风呼啸南下,大片地区剧烈降温时,云南却仍然风和日丽,宛如生活在另1个洞天福地世界之中。   云南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也是我国地方气候特色丰富的省份。   滇南西双版纳地区因为冬季十分温暖,冬夏温差大大减小,而雨、旱季节却非常鲜明,因此当地和南邻中南半岛1样,全年不分春夏秋冬,而是分为干季(11-3月),热季(4-5月)和雨季(6-9月),即变为1年3季了。   云南绝大部分地区植物繁茂,可是横断山北部因为山脉最高,多重高山造成的焚风效应使金沙江竟然出现局部干旱河谷。例如德钦县境内的奔子栏年雨量只有336毫米(西南仅85公里的贡山年雨量1667毫米)。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8年到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云南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底云南省GDP达到4260.48亿元人民币,增长12.1%。其中第1产业实现增加值836.33亿元,增长6.6%;第2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19亿元,增长17%;第3产业实现增加值1208.96亿元,增长10.7%。人均GDP达到7582元,提前2年实现人均1000美元的阶段性目标。

1、地级城市经济实力日显突出 进入“十5”以来,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云南地级城市,特别是其市辖区为主体的城市化功能不断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也日显突出。 (1)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建制结构不断完善。1995年末,全省共有建制城市16个,但地级市只有昆明市和东川市两个,到2000年末,原东川市撤制划归昆明后,增至曲靖、玉溪和保山4个市。此后的“十5”期间,国务院先后批准昭通、丽江、思茅和临沧撤地建市,到2003年末,全省地级市共增至8个。 根据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资料(不含市辖县,下同)显示,到2003年底,全省地级市市辖区总人口达到518.44万人,占同期全省总人口的11.85%,比“95”初期地级市的比重提高了7个百分点;市区非农业人口236.65万人,在全省非农业人口中已近3分之1,其比重为33.18%,比1995年末提高8.77个百分点。随着地级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人口的增加和结构变化,表明全省城市体系结构得到了进1步的调整和完善。 (2)城市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举足轻重。从区域功能上看,地级市市辖区作为生产力发展要素的主要载体,以及工业化的主导力量,随着其经济的增长及经济规模的壮大,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已显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省的4成。根据对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资料的计算,2003年末全省8个地级市生产总值突破千元,达到1034.07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42.06%。经济增长速度及贡献率居高。按可比价格测算,2003年全省8个地级市生产总值与2002年相比,平均增长9.08%,高于同期全省增长8.4%的平均水平。根据生产总值的结构比例及增长率测算,其中由地级市拉动增长3.82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5.48%。 30%左右的投资和积累源于地级市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对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创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市辖区在地口径测算,2003年全省地级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12.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85.82亿元,分别占到全省同期水平的 30.49% 和29.71%,规模聚集效应较为明显。 (3)工业经济成为主导,产业结构优势明显。城市发展最直接的功能,就是通过对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创新,引导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并带动社会劳动结构的城市化转变。从全省地级市的总体情况看,其发展现状已显见成效。 工业增加值已超过全省的1半。全省地级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结构支撑。根据对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2003年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达到450.94亿元,已超过同期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半,其比重为52.05%,从生产总值的构成看,地级市工业增加值已占到其生产总值的43.61%。这1比例也比全省同期平均水平高出8.3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聚集效应较高。根据对2003年地级市3次产业增加值的分析测算,其产业结构已调整为4.77:52.98:42.25,包括

2、3产业在内的非农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其增加值占到了全省的50.25%。 从生产总值的构成看,地级市

2、3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23% ,较全省非农业产业平均水平高出15.52个百分点。 再从同期3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考察,产业之比为 52.27:17.06:30.67 。其中,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的比例为47.73%。以产业的产出结构对其劳动投入的构成关系分析,非农产业单位产出的相对投入承载系数为0.5012,已远高于0.3387的全省平均水平。

2、地级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差距悬殊较大 全省地级城市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实力不断壮大,作用日趋增强。但将其纳入到尽快带动区域发展,继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的要求和背景中考察,城市间市情市力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影响着地级市综合功能的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体系以小为主,城市化水平滞后。进入新世纪的近几年,是我省地级建制城市设置和建设最快的时期,但按大中小城市规模划分,以市辖区非农业人口的标准看。8个城市中的中小城市占了6个,即全省地级市城市体系呈“头大身小”的“倒金字塔”型结构。 另1方面,由于我省边疆、民族和山区的自然特征,城市分布密度大多较低。以每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的密度,即城市发达指数看,2003年全省地级市平均为110.61人,而在同期超万人的只有昆明、曲靖和玉溪市;其余依次为昭通市53.58人、丽江市48.61人、保山23.51人、思茅21.61人、临沧19.01人。从以上两方面看,全省地级市中非农业人口少,城市人口承载能力不高的初级城市化格局尚存。 (2)城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水平层次悬殊。城市经济实力普遍较弱。以2003年的情况为例,全省8个地级市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的只有昆明和玉溪两市;接近百亿元的仅有曲靖市,为98.69亿元;昭通市和保山市分别为42.96和34.98亿元;15亿元以下的依次为丽江、思茅和临沧市。 人均水平差距较大。从当前我省地级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比较,城市间的差距也尤显突出。以人均GDP水平为例分析,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元的依次为玉溪市、昆明市和曲靖市;略高于全省平均5619.34元的依次为丽江、思茅和昭通市,而保山市和临沧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3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根据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资料分析,1方面全省地级市第3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多占到各地生产总值的4成以上。但另1方面,其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以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金融、房地产、科研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测算,全省几个地级市中,只有昆明市的增加值超过第3产业的3成,其它城市的比重均不到4分之1 。 (3)2元结构制约影响尚存,产业转换能力普遍较小。全省地级市间经济总量及发展水平的较大差距,除历史的和客观的因素外,其主要的影响在于相当部分城市自身2元经济构的制约。从社会结构层面上看,导致非农业人口比重偏低。但从根本上分析,则表现为产业产出结构的变化,对其相应劳动要素投入的转换聚集影响力不高。 1是半数城市工业化程度较低。从工业增加值的份额看,以2003年为例,全省地级市中的半数都达不到其生产总值的5分之1。其中思茅市的比重为16.29%、保山市为13.4%、丽江市占13.24%,而临沧仅有7.22%。昭通市虽然达到34.19%,但人均值较低,工业发展水平仍然 较弱。 从人均水平来看,全省地级市工业增加值人均为8709.98元。8个地级市中人均水平超过万元的只有昆明和玉溪两市,其余均低于地级市的平均水平。其中,曲靖市为8133.69元,为平均水平的93.38%,其它市均在30%以下,差距较大,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按平均离差测算,全省地级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程度高达136.21%。 2是产业投入结构大多以偏重农业为主。由于全省地级市间工业化程度及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制约,使得其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聚集转换的城市功能尚不能充分发挥。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中,工业化需求与劳动投入偏农业化的产业调整效应的结构性矛盾并存。 根据对2003年城市基本情况统计调查资料分析,按3次产业分类测算,从8个地级市的总体上看,以农业为主的第1产业劳动力投入占到从业人员总数的52.27%。其中,昆明市和玉溪市的比例均不到3分之1,而其它城市都超过了4成。 再从3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率关系看,以第1产业为1,全省地级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比率为0.91。其中,昆明市和玉溪市农业和非农业从业人员的比率分别为1:2.5和1:2.11,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均超过了第1产业的1 倍;超过3分之1的为丽江市;曲靖市基本是50%;其余城市的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均低于第1产业。可见,非农业产业的产业转换和承载功能均乏力,以农为主的产业投入结构特征较为明显。 以上分析表明,全省地级城市总体经济现状是好的,发展速度也较快,具有了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作用。但以城市间的市情市力看,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大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成长初期,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发展水平仍处于城市化初期工业化初期,城市功能和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城市带动力和幅射影响力还较弱。因此,大力提高和进1步增强地级市的经济实力及发展水平,突出各地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城市核心功能,推动区域及全省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云南地理环境对民族风俗的影响,分布于云南的各个民族都要有1点,谢谢。



2、云南地理环境对民族风俗的影响,分布于云南的各个民族都要有1点,谢谢。

云南的 地理位置 气候环境 经济怎么样,详细说下



3、云南的 地理位置 气候环境 经济怎么样,详细说下

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4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   云南省气候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   1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2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3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何以云南地高而天不寒?何以云南冬特暖?   造成云南冬暖,有地和天方面的原因。首先,云南东有乌蒙山等高大山脉堵住从北方南下然后西进的西伯利亚冷空气。但这并不够,云南上空冬季盛行从西南亚来的干暖偏西气流。这种气流愈高愈强(高空还有西风急流)。因此,山脉下堵,西风气流上阻,天地合力,终于把冷空气拒于云南高原之东。云南冬季中既经常沐浴于温暖的西风气流之中,自然就温暖如春了。而桂林等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常“浸泡”在频频南下的冷空气海洋之中,自然就比较寒冷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同纬度上我国东部地区都是亚热带气候,而云南河谷中却有热带气候的原因所在。冬季到云南,东部地区北风呼啸南下,大片地区剧烈降温时,云南却仍然风和日丽,宛如生活在另1个洞天福地世界之中。   云南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也是我国地方气候特色丰富的省份。   滇南西双版纳地区因为冬季十分温暖,冬夏温差大大减小,而雨、旱季节却非常鲜明,因此当地和南邻中南半岛1样,全年不分春夏秋冬,而是分为干季(11-3月),热季(4-5月)和雨季(6-9月),即变为1年3季了。   云南绝大部分地区植物繁茂,可是横断山北部因为山脉最高,多重高山造成的焚风效应使金沙江竟然出现局部干旱河谷。例如德钦县境内的奔子栏年雨量只有336毫米(西南仅85公里的贡山年雨量1667毫米)。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8年到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云南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底云南省GDP达到4260.48亿元人民币,增长12.1%。其中第1产业实现增加值836.33亿元,增长6.6%;第2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19亿元,增长17%;第3产业实现增加值1208.96亿元,增长10.7%。人均GDP达到7582元,提前2年实现人均1000美元的阶段性目标。

1、地级城市经济实力日显突出。

评价毁林种胶对云南西双版纳地理环境的影响



4、评价毁林种胶对云南西双版纳地理环境的影响

橡胶树虽然也是绿色植物,但大面积毁森种植,物种单1,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结构,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使当地及附近1些特有动植物品种消失,加速水土流失。这是得不偿失的行为。

相似内容
更多>